一点成语网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节气网

宋代上元节习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在古代,除了吃元宵节(汤端)和放鞭炮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龙灯舞和狮子舞,其次是踢、踢、足球和杂技表演,这些活动非常活跃。为上元节增添了不少光彩。

  在东京的蒙花路元宵节上,宋人孟元生回忆起北宋开封元宵节的热闹场面。

  “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内冬至前后,开封州在宣德塔正对面搭起大棚,立起大树。游客们聚集在皇家大街上。在这两条走廊下,魔术、歌舞、音阶和音阶关系密切,音乐嘈杂超过十英里。在元宵节前的冬至日,开封开始准备元宵节演出,特别是在宣德路街搭建了一个庇护所。元宵节的时候,街上各种表演团体争相献歌献舞,锣鼓喧闹。在十英里外都能听到。元宵节的表演包括“射击、蹴鞠、踩棒……”张九歌吞下铁剑,李怀宁的乐法木偶……苏轼、孟选柱。这里的“铅球”应该是步法,跳跃是踢脚和在瓦房里玩耍,踩杆子,爬杆子和高空绳索的技巧。“建筑球”是宋代的一种竞技邓州。此外,北宋元宵龙舞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东京梦华录》中描述:“每一个用草捆成龙的形状,用绿色的屏风盖住笼子。草地上有数万支蜡烛,缠绕的蜡烛像一条双龙飞走。这种草手龙,从“绿帘”一句,不应该用手玩,而是相对固定的草手龙,草手龙上覆盖着蜡烛,这与今天的香龙相似,目的是为了庆祝,红火。但宋代的草龙,如“双龙飞曲”,是一端固定在柱子上,另一端不固定。所以它能随风飘浮,像两条龙在空中飞翔,非常壮观。

  南宋上元节习俗

  南宋时,临安元宵节的龙灯似乎比北宋的开封更为发达。“滚灯”和“龙灯”出现在舞蹈队中。西湖旅游志语“记载”第一个月十五日是上元节,灯火通明五晚。宋代,寿安广场下至中安桥,被称为“灯市”…或祭祀寺庙,有社火、鳌山、台阁、戏曲、滚灯、烟花、同横巷、星球(珠)吊、端午节、喧闹。这一段已经提到了“滚动灯”,但它没有说“滚动灯”,但它似乎非常类似于现代“滚动灯”,也许是现代“滚动灯”的原型。宋代元宵节是否有龙灯,至今仍有争议。然而,据一些文献记载,宋代上元节有可能出现龙灯,但与现代龙灯并不完全相同。根据刘常希的诗《卢普注元辞》,元朝:“国王与人民和睦相处,地震袭击了三个方面……宝灯中有10000张金莲,火龙外晕环州桥(皇帝的车),白雪皑皑的烛台街,揭鼓催花去森林,元宵节和金龙灯,四场演奏平歌的广场协奏曲。文章中的“火龙”和“烛龙”究竟是今天的舞龙和烛龙,很难说,但至少可以说,龙灯舞确实是宋代元宵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宋代民族英雄、爱国诗人辛弃疾(清禹案原溪)为例,描述了宋代江西路东边的新州州上饶县元宵舞龙的场景。这首诗写道:“成千上万的树在夜晚的东风中开花,星星像雨一样落下。宝马雕刻的汽车芳香四溢。风刮了,玉壶转了,鱼和龙跳了一夜。飞蛾雪柳金线,笑盈盈盈盈盈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就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元宵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而“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这一个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问,长安城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起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美食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古代,我们的祖先把一年分为“三元”。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农历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把夜称之谓宵,所以把“上元节”又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灯节,它起源于汉代。汉书上记载:有一年,汉武帝刘彻久病不愈,有一巫师,说他能召来天上的太一神治病,汉武帝便要他前去召之。神对汉武帝说:“天子莫要忧虑病情,病便会很快好转”。汉武帝虽看不见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太一神的模样,但一想到自己竞能与神对话,深感荣幸,高兴之余,病也轻了几许。

  又过了些日子,汉武帝的病完全好了,恢复了健康,他大赦天下,修建祠坛,从此之后,每到正月十五这一天,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太一神。天上明月高照,地下彩灯,人群喧闹,元宵灯节,这一习俗便逐渐形成。

  到了隋朝元宵节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陈后主是南陈最后一个皇帝。他有一妹妹被封为乐昌公主,才貌双全,嫁给了一个叫徐德言的舍人为妻。徐德言看到南陈政治腐败,灭之指日可待,便对乐昌公主说:以您的才貌亡国后必将落入权豪之手。到那时倘若我们姻缘未绝,如何相见?于是夫妻两人商量,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日后重见的凭证,并约定一旦亡国,两人离散,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到卖镜子的街市相见。果然,时隔不久,南陈被隋所灭,乐昌公主落入隋朝大将杨素之手。由于乐昌公主才貌绝世,颇受杨素宠爱。而她的丈夫徐德言却颠沛流离,千里寻妻到京城,乐昌公主也日夜思念丈夫的安危。正月十五日,她派人以卖破镜为名,到镜市寻夫。派去的人与持破镜的徐德言相见,将破镜合在一起果然重圆。乐昌公主得知其夫还健在,却无法与之相见,连日茶不思,饭不香。杨素知情后,也被他们坚贞的爱情所打动,于是,召来徐德言让他们夫妻团回、一就是成语“破镜重圆”的故事。

  这一故事发生在元宵节,正反映了当时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所以,元宵节又是亲人、情人相会的时节。

  唐代的元宵节更是花样翻新,巧夺天工。唐初时期,每夜都城长安实行宵禁制度。每至傍晚,鼓声一起,上至朝廷百官,下至市民百姓都必须返回各自住宅,一座百万人的长安城,顷刻空无一人。但是在元霄节前后几日内,却特许放禁三夜,就这以后,元霄节奢侈之风大开。不仅彩灯愈制愈大,愈制愈精,并且吃喝之风也极盛,元宵夜,普通百姓之家只是食元宵(汤回),而各酒楼、餐馆奇茶异酒、山珍海味,随索随应,光辉满屋,热闹非凡,令人驻足而观。直至金鸡屡唱,兴犹未己。甚至饮得醉醺醺。如此诸是,难以枚举。

  唐代不仅京师长安元宵节十分热闹,全国城乡也是一片欢腾。民间还兴起拔河比赛,当时的拔河比赛,与今天略有不同,除一根四、五丈。长的大麻绳外,两头分别系有小绳数百条,供大家拉拔,拔时锣鼓齐鸣,煞是壮观。

  宋代的元宵节与唐代略有不同,宋代皇帝不仅“与民同乐”,观灯看舞,还形成了一种定俗。同时,灯笼制作比唐代更为豪华。

  明清时期的元宵节,民间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有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猜灯谜…诸多活动。

  总之,我国的元宵节,经历了数千年之后更加争奇斗艳,形式繁多。在长期的继承与沿袭过程中,元宵节食元宵的食俗几千年来始终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至今不衰。当然,元霄的制作,也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

  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节重要的标志之一,民间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说,吃元宵取“团”和“圆”之音,寓意在岁首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之时,普天下的亲人也需太太平平团团圆圆。

  吃元宵的食俗根据记载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元宵的制作也不断变化。作为一种特定的节令食品,元宵始于晋而盛于唐。《荆楚岁时记》已有“正月十五作豆糜油糕”记载。这种豆糜油糕便是元宵的前身。后来逐渐发展成圃状,但没有馅。

  唐代的“元宵”称为“汤圆中牢子”或“粉果”,形状与现时差不多。明清时期的元宵品种已更多了。《清稗类钞》载:“一岁货声,桂花山碴元宵”。注译日:“挑担,前设锅炉,山植白糖奶油,加果加馅。”这段记载不仅使我们知道了当时的元霄已与今天的基本相同,并且还使我们窥见到当时的经营方式—肩挑的小汤圆担,沿街叫卖,声声不绝。现时的“元宵”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没有馅的小圆子、或称汤圆,另一类是有陷的称汤团、都为米粉制品,花色繁多,却风味各异。

  桂花汤圆

  将糯米粉加开水搓揉成皮面,再逐一搓成弹丸大小的画子,下沸水锅煮,待汤圆浮沸水上即熟,加糖桂花、白糖即成。桂花汤圆,黄、白相交,色泽文雅,甜香适口,制作简便,是元宵节中国家庭最常见的一种元霄。

  藕粉汤圆

  先将藕粉加冷水加糖放至盛器内,上护子调熟,以稠稀适中为好备用。然后将煮熟的汤圆先捞入碗内,后加入调熟的藕粉即成。藕粉汤圆甜糯爽口,助消化,是元胃节老人,儿童套食的元宵。

  其次还有赤豆汤团、芝麻汤团、果仁汤团、什锦汤圆等,花色品种举不胜举。

  汤团

  是有馅的元宵食品,有甜、有咸,咸味的以鲜肉、羊肉、蟹粉、虾仁等为馅芯;甜味的有豆沙、芝麻、薄荷、玫瑰、白糖等。这类汤团的制作,先要制好馅芯,将糯米粉搓揉成面团,然后摘成小团,再将小团徽成扁圆状,将馅芯包进去后,左手抓住面皮,右手五指将面皮四周缓缓向中间掐至四周面皮将馅芯全部包住。汤团的制作关键在这‘掐“的过程,捏得不好,汤团经不起煮,会在锅内破碎。

  汤团的食法也多种多样,甜咸各异,但也有甜咸汤团一起吃的,南方称之为拼五色汤团”的便是甜咸相交,各色不同的汤团同食。比如、白糖白色、玫瑰红色、薄荷绿色、芝麻黑色、鲜肉黄色。五色汤团色泽艳丽,风味各异,食时情绪兴然,确是莫大的享受。

  其次,还有枣仁、水晶、山植等作馅的特色汤团。元宵一般都是水煮,也有蒸煮和油炸食之的。我国现时元宵节的元宵,最为著名的有:苏州的“五色汤团”;贵阳的“吴家八宝汤团”;成都的“赖汤圆”和“郭汤圆”。真是各有特色,各其千秋。近年来,元宵的制作、配方、工艺更加精良。原料糯米粉由干粉改成米磨粉,面皮更为细糯,滑韧。馅芯除传统的之外,还开发了巧克力,菊萄、椰蓉等营养型,水果型的复合馅芯,并且均是原果原味原色,不添加任何香精香料和色素。这些元宵的最大特色是皮薄馅多,开锅便熟,面皮软糯,馅芯细香,深受人们的欢迎,为元宵佳节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增色添彩。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明帝,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余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上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地区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含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闽南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每逢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的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地区,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青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栝”、“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称为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传统戏曲里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祛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略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大量大量的蚕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黏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崇高思想。

  快速导航: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的美食   元宵节习俗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古人们依此来进行农事活动。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天气变化。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2019年二十四节气准确时间

  立春02月04日 11:14:14雨水02月19日 07:03:51惊蛰03月06日 05:09:39春分03月21日 05:58:20清明04月05日 09:51:21谷雨04月20日 16:55:10立夏05月06日 03:02:40小满05月21日 15:59:01芒种06月06日 07:06:18夏至06月21日 23:54:09小暑07月07日 17:20:25大暑07月23日 10:50:16立秋08月08日 03:12:57处暑08月23日 18:01:53白露09月08日 06:16:46秋分09月23日 15:50:02寒露10月08日 22:05:32霜降10月24日 01:19:37立冬11月08日 01:24:15小雪11月22日 22:58:48大雪12月07日 18:18:21冬至12月22日 12:19:18小寒01月05日 23:38:52大寒01月20日 16:59:27

  汉至明末使用“平气法”划分出来的节气,每节气分三候,可以见到黄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平气法”节气以黄河流域日短至的冬至日为起点,二十四个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快速导航: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2019年二十四节气准确时间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相关节气: 立春土牛呈岁稔草木荫动雨水到立春禁忌雨水应重视脾胃调养春分春补惊蛰养生清明祭祖清明节简介春分养生六大秘诀清明节的意义

标签:宋代上元节习俗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黯然神伤  指心神悲沮的样子。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本性难移  移:改变。本质难于改变。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补天柱地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
  • 不卑不亢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 不逞之徒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