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成语网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评价

位置:一点成语网 > 诗词大全> 上官仪评价

上官仪评价

查看上官仪全诗

  上官仪,一个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的人,一个久居洛阳死于洛阳的人。他的名字很特别。"上官"这个复姓,好听,好记,高贵,神秘,许多武侠小说里的厉害角色,都姓上官。或许看到"上官仪"这个名字,不少人会联想到某个神秘帮派的最高首领,他面冷气傲,武功超群,只报名字,便吓得众人胆战心惊。然而,真正的上官仪却不会武功,他最擅长的是写诗、写奏折,舞文弄墨,精于案牍。

  他写诗,没有李白的名气大,达不到妇孺皆知的程度;他从政,没有长孙无忌的威望高,最后还落了个身首异处。即便如此,他仍是一个真诚的诗人,一个被政治出卖的诗人。他创下的"上官体",对推动唐诗走向成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他赤胆忠心辅佐唐太宗、唐高宗,为救皇帝脱离困境,不惜押上性命!遗憾的是,他把宝押错了,把命搭上了。

  历史没有刻意地去记忆上官仪的生日,却记住了他的死。古往今来,有的人死得很壮烈,有的人死得很古怪,上官仪就是一个死得很古怪的人。所以,他的卒年,历史记得很清楚,他的生年,历史记得很模糊。他生于公元608年前后,这正是隋炀帝杨广最丧心病狂的时候,在他的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没有安生日子。上官仪的家乡在陕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陕县,离洛阳不远,直接受隋炀帝淫威的辐射。这样,上官仪的生存环境很糟糕。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人杀害了。好心人把上官仪藏到一座寺庙里,使他侥幸逃过了仇家的追杀。

  后来,李渊父子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解放了上官仪的家乡,上官仪这才结束了东躲西藏的窝囊日子。

  童年的苦难经历,磨砺了上官仪的意志,使他拥有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和智慧。他重拾学业,用心苦读,没几年便可写出漂亮诗文。乡邻们都说,上官仪真是个才子啊!才子在民间,而朝廷不知,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上官仪不愿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决定考官。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普通人要想当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才有当官的机会。那些考不中进士的人,顶多当个跑腿的差役,没有官职,不入品流。但要考中进士,谈何容易!每年的应试者都有数千人,最后被录取的,却只有寥寥数人,那可真是千里挑一,比如今的公务员考试难得多!当时的读书人,多是年年备考,考了又考,有的人连考十几次仍然不中,耗费了岁月,贻误了青春。所以有“五十少进士”之说,意思是说考中进士很难很难,以致50岁的进士还称得上“年轻”,还为“少年”,难怪有人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了。

  上官仪一头乌发,远没到“白头”的年纪,他能考中进士吗?亲戚们都替他捏着一把汗。上官仪却一点也不紧张,他昂着头,挺着胸,踌躇满志,进了考场。没过多久,发榜了,上官仪榜上有名,考了个全国第3名,进士及第!这下子不得了,太宗皇帝御笔亲点,让他当了弘文馆直学士——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晋书》 ,就是上官仪在这个岗位上参与编修的,此为后话,这里撇过不提。且说唐太宗很快又提拔上官仪当了机要“秘书”,专管校对皇帝的诗文。上官仪成了最年轻的侍臣。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每次宴会群臣,都要让他作陪。

  上官仪的好运气来了!此后步步高升,俸禄越领越多,官职越做越大,及至唐高宗李治即位时,他又连升三级,先任秘书少监,再任西台侍郎,最后当上了世人瞩目的宰相!

  当上宰相的上官仪,心里美滋滋的,看啥都觉得美丽,看啥都觉得有诗意,于是诗兴大发,经常写诗。他写得最多的,是洛阳城的黎明,是洛河边的美景。你可能会感到疑惑:唐朝的京城是长安,上官仪为何不写长安写洛阳呢?莫非洛阳有他最牵挂的人或物?看官有所不知,上官仪一生中最得意的黄金时光,大部分是在洛阳度过的。他钟情洛阳,实在是因为他与洛阳的缘分深,而这种缘分,又因他生命的句号画在了洛阳而加深了。话说唐高宗是个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他惧内惧得要死,皇后武媚娘咳嗽一声,都吓得他半天不敢说话。这武媚娘就是后来的则天女皇。传说她用毒辣手段害死了高宗的前妻王皇后和萧淑妃。或许是做贼心虚,她夜夜梦见这俩人化作厉鬼向她索命。为了睡得安稳,她就劝高宗换个“办公地点”,把朝堂从长安搬到了东都洛阳。上官仪身为当朝宰相,自然也跟着皇帝来到了洛阳。那天,他像往常一样上早朝。时近破晓,皇城外边静悄悄的。城门外的天津桥铁链高锁,要等到天明后才会打开。上官仪骑着马来到桥头的洛堤上,与百官们一起等候放行入宫。

  几声鸟叫,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几缕秋风,吹散了天边的一片乌云。月光皎洁,洒落点点银辉,洛河水波光粼粼,美丽动人。远处龙门山墨色如黛,令人浮想联翩。上官仪陶醉了。洛阳山水秀美,此般美景,在长安何曾见到过?他觉得有必要抒发一下澎湃于心的感情,于是略一沉吟,吟出一首诗:“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周围的官员们一听,哎哟,好诗!音韵清亮,宰相出口不凡!有那善于拍马逢迎的,当即找来笔墨纸张,将此诗认真记录。这首诗,就是《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一生写诗无数, 《入朝洛堤步月》是其代表作。有人喜欢这首诗,认为它对仗工整,遣词清丽婉转,值得细细品味。也有人认为它缺乏深意,过于雕琢,属于面目死板的应制诗。上官仪的诗歌,确实大部分都属于应制诗。这倒不能怪他,实在是当时文坛风气使然。初唐诗人受齐梁文风影响,写诗时过于讲究声辞之美。唐太宗是个文学爱好者,对这点更是看得很重。在他的影响下,唐初的宫廷文学多局限于应制咏物的范畴。上官仪身为朝臣,难免受流习影响,所以他的诗作,多数有着奉命应制的呆板面貌。但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相比,上官仪的诗歌还是可圈可点的。他避开了一般人言辞空洞、一味堆砌的毛病,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借景抒情。他以高度纯熟的白描技巧,把五言诗的写作方式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人称“上官体”。

  “上官体”虽显呆板,但正因为有了一定的程式,使后来学诗的人有了范本可寻,却也承上启下,推动诗歌形式走向了规范。我们在欣赏李白诗歌狂放的同时,不妨品味一下“上官体”的严谨。

  上官仪会写诗,是个诗人。但诗人只是他的第二身份,他的人生目标,是从政。可惜政治不是啥好东西,上官仪最后死在了“政治”二字上。

推荐古诗: 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初冬夜饮别董大花下醉寄令狐郎中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得乐天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卜算子(风雨送春归)

推荐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按甲休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拔犀擢象  擢:提升。比喻提拔才能出众的人。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薄寒中人  薄寒:轻微的寒气。中人:伤人。指轻微的寒气也能伤害人的身体。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难之中时经不住轻微的打击。
  • 补阙灯檠  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伏烧埋  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