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杜甫开元二十四年(736)在洛阳时所作。龙门,俗称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余里,自六朝以来,这里就是佛教胜地,寺院众多,佛事兴盛。奉先寺唐上元二年(675)寺中有卢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雄伟壮观,为龙门石窟之首。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诗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赏,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诗的题目虽说是游寺,实际上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夜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下来六句都承接一个“宿”字写景抒怀。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四句写夜宿的景色。幽暗的山谷中生出阵阵冷风,月光下的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象纬,指的是星象经纬,即日月五星,这里当指夜空中的星辰。诗人抬头看,数量繁多的星辰高挂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来。一个“逼”字,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生动地展现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种压迫感。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快要睡醒时突然听到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
钟是佛教礼仪中的重要法器,深沉宏亮的钟声更被赋予“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的独特含义,高大的钟楼也为名刹古寺增加了神圣庄严。寺院的钟依照用途分为梵钟和半钟两种。梵钟又称大钟、撞钟、洪钟、华鲸、华钟等等,多为青铜制造,悬挂在钟楼上,用来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半钟又称唤钟、小钟,多用黄铜铸造,通常高约六十至八十公分,吊在佛堂一角,用来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又叫做行事钟。寺院召集僧人上殿诵经,乃至日常的起床、吃饭、睡觉,无不以钟声为号。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家,长夜已过,要抓紧时间修持,别再放逸贪睡;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为修行人启蒙发昧。寺院一天的作息,始于钟声,终于钟声。
唐代文化兼容并包,士人广泛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虽然老杜并非佛教信徒,然而对于佛教思想领悟既深,下笔虽然不用禅语,却得禅理。
推荐古诗:
登阊门闲望、
登九峰楼寄张祜、
国民党党歌(三民主义)、
日日、
晚晴、
田园乐七首(桃红复含宿雨)、
酬乐天频梦微之、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号令风霆迅)、
戏笔(野菊荒苔各铸钱)、
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
推荐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黯然神伤 指心神悲沮的样子。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本性难移 移:改变。本质难于改变。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补天柱地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
- 不卑不亢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 不逞之徒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