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成语网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一点成语网 >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成语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成语故事1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派人去叫县令陶渊明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被一个手下拦住,手下说:“参见这位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他会在郡太守面前说你坏话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说罢,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烧毁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普通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亦常常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政坛中少了一位官员,却让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后来,人们也常把那些在生活中,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的行为,说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

【求解驿站】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

【活学活用】做人要有自己的骨气,~,才算是真正的人。

【妙语点拨】自古以来,多数文人有傲气,或有骨气,而陶渊明则是兼有傲气和骨气的文人。他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被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津津乐道,视为中国文人不事权贵的典范。然而,我们稍加分析,即可得知,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非不愿向权贵折腰,只是不愿意向他所瞧不起的“乡里小儿”折腰罢了。

【近义】堂堂正正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成语故事2

【释义】

折:弯。这则成语是指不为获得五斗米而失去自己的骨气。

【用法】

比喻品性清高,有骨气。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喻世明言》卷五:“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成语故事】

陶潜,又名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创作了许多以田园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为背景的诗作。他为人性情高雅,淡泊名利,不贪慕荣华富贵,因此生活得十分清苦。公元405年秋天,他来到家乡附近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郡太守派督邮到彭泽县督察民情。这位督邮是一个粗俗傲慢的势利小人,一到彭泽县便命县令前去见他,想借此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但县令陶渊明素来不畏权势,秉性清高,绝对不是那种趋炎附势、奴颜婢膝的人。他很看不起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的小人,但又不得不去见一见。正当陶渊明准备动身出发时,县吏却拦住他说:“大人,拜见督邮须穿官服,并束上腰带,否则有失体统,督邮会趁机大作文章,恐怕会不利于大人。”陶渊明一听十分气愤,无奈地叹道:“我怎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拿出官印,又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彭泽县回家了。他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因为当时县令的俸禄是五斗米,所以陶渊明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败落的世族,因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士族社会同流,于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此后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陶渊明的作品大多描写田园生活,因此后人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的诗作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清新质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关成语专题: 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中秋成语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按甲休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拔犀擢象  擢:提升。比喻提拔才能出众的人。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薄寒中人  薄寒:轻微的寒气。中人:伤人。指轻微的寒气也能伤害人的身体。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难之中时经不住轻微的打击。
  • 补阙灯檠  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伏烧埋  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