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成语网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一点成语网 >

目不识丁的成语故事

唐宪宗时,幽州节度使张弘靖,部下有两个“从事”,一个叫韦雍,一个叫张宗厚。两人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品性非常粗暴恶劣。他们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才散,还要让侍卫人员大队兵马,前呼后拥地护送他们回家,灯笼火把照得满街通亮,闹得鸡犬不宁。他们一不高兴,就拿士兵和百姓当出气筒,随意打骂,耀武扬威,无法无天。

有一次,他们喝醉了酒,又对士兵大骂起来:“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又不打仗,你们这些饭桶,有什么屁用!能拉得两石的弓,还不如识一‘丁’字……”这话明摆着是侮辱士兵,讥笑他们没有文化,只有些粗力气,任人指挥打仗卖命,平时貌似什么用处也没有。士兵们听了这些话,非常气愤,背地议论纷纷,恨之入骨。

恰巧这时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张弘靖收到一笔犒赏士兵的经费,他从中贪wu,并私分了一部分。士兵们知道后,都怒发冲冠,更加不能容忍,于是一起造反,把韦雍、张宗厚都杀了,还把张弘靖抓住,关了起来。此外,也把他的住处团团包围。因为全体士兵和下级官吏齐心一致,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全力支持,上级衙门和朝廷没有办法,只好把张弘靖降职调走,这才息事宁人。

“目不识丁”这句成语,由此产生。由于“丁”字是很简单、很容易认识的一个字,如果连“丁”字也不认识,当然是文化水平极低的`了。所以,不识字的文盲,往往被称为“目不识丁”,或“丁字不识”“不识丁字”“不识一丁”。

此外,令有一说,“目不识丁”之典,出自《晋书·苻坚传》。太元七年(公元382年),苻坚宴群臣于前殿,奏乐赋诗。秦州别驾姜平子所献诗中有一“丁”字,但下面的竖钩写成竖,成了“丅”字。苻坚不认识,问是何字,姜平子回答说:“臣丁至刚,不可以屈,且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献也。”苻坚听了非常高兴,将姜平子擢为上第。其实姜平子将“丁”字写错了,他自作聪明所写的“丅”字,乃是古“下”字。姜平子不知此为古字,苻坚本一粗人,当然也不知为“下”字,所以还褒奖了姜平子一番。

【求解驿站】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丁,表示最简单的字。

【活学活用】鲁老太太原来~,经过两年学习已经可以读报纸了,真是不简单啊。

【妙语点拨】唐朝高官张弘靖,出身名门,养尊处优,娇必生恶。张弘靖脾气急躁,刚愎自用,还目中无人,收贿赂赂而又胆大妄为,最终激起民愤,落得个被降职的下场。这从反面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正直刚正、虚怀若谷,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友谊,并获得支持。此外,我们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学富五车,以免贻笑大方,或被人戏耍却不自知。

【近义】胸无点墨

【反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识文断字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形容意外的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

标签:

热门成语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傲雪凌霜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八字没一撇  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拔了萝卜地皮宽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搬斤播两  专从细小的斤两上动脑筋。
  • 必争之地  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 闭关却扫  却:停止;却扫:不再清扫车迹,意指谢客。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秉烛夜游  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 不吃烟火食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 不今不古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